底下是這次我在校刊內所撰寫的新文章

說是新文章 其實也不過就是修改了一下 半年實習時的一些心得罷了

大家如果有空就看看吧  

曾經在一次週三研習中,討論過到底該如何教出孩子的品格力,一提及品格力這個名詞,也許有部份的人認為它過於抽象而難以去定義,很巧地在研習前我曾看過天下雜誌的同名期刊,現今的人都認為提升孩子的品格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但在這個以學業為導向的教學體制之下一週又能撥出幾堂來進行所謂的『品格』課程呢?又或者說,在大環境要求要有一張漂亮成績單的情況下,光是灌輸孩子要做什麼,要怎麼做,孩子們真的會吸收進去嗎?在教學第一現場的老師們應該最清楚,這種潛在課程只能自行融入各個學科之中,並透過教師的身教、言教以及大環境的境教進而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但,這必須在家長以同樣的方式去教導孩子的大前提下才能對孩子形成所謂的功效。

我認為所謂的品格力,應該是孩子們真的知道事情的界限在哪裡,他要懂得自己要對自己的行為學會負責,什麼事情應該做或是什麼事情不應該做,就算真的做錯事,身為人生道路上的前輩以及明燈的我們,也不應該劈頭就要他為自己所做的錯事說出一句道歉而已,他必須要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要如何改進?也要留意他替自己找的理由真的是理由或只是藉口而已。

我相信每一位老師在課堂中一定會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可是又有多少孩子在遇到事情的當下,能真正的去遵守和履行。品德到底應該如何建立?不是光靠老師在學校的苦口婆心就夠了,孩子們一天只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學校,剩的不是在家就是在安親班,光靠學校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口述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效果真的不大。

舉個例來說,教師在班上總是會隨時的提醒學生桌椅要排整齊,周圍垃圾要撿起來,可是學生把地板垃圾踢來踢去的情況卻是屢見不鮮,等到老師問他們在做什麼或是其中一方學生跟老師告狀說,對方一直把垃圾丟過來的時候,兩邊的學生總是會說垃圾不是我丟的,所以兩個人就為了一個垃圾吵半天,如果這時老師叫他們撿起來拿去丟掉,一定會有學生說「為什麼是我?又不是我丟的。」很顯然的他並不曉得自己錯在哪邊,如果這時只是跟他說「垃圾在你旁邊你就拿去丟!」我想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生都會把垃圾拿去丟,但一定是抱持著很不甘願的態度去做這件事,如果老師在這時能夠反問他,如果每個人旁邊有垃圾都一直踢來踢去的,垃圾會不見嗎?越積越多那你能告訴我,你待的這個地方是教室還是垃圾場,你會希望你在垃圾場裡上課嗎?如果大家看到四周有垃圾,即使不是自己丟的,都能習慣性的拿到垃圾桶去丟掉,這樣子環境不是會變得比較好嗎?教室是大家的,大家要一起努力愛護它,保持整潔乾淨。也許換種說法跟學生說明他做起事情會比較甘願一些,因為他知道自己做這件事對不論是對自己或是別人都是有好處的。

在大學時,教授們提了又提的「畢馬龍效應」,在教學現場裡到底實用性有多高?又有多少教師們會實地的去應用他,偶爾聽到小朋友跟我抱怨:「老師,為什麼你對不乖的小朋友好像比較好?難道表現好反而沒辦法引起你的注意嗎?」也許因為我教書的經歷還不夠久,所以對於現實與理想之間還抱持著:「說不定我多做點什麼,小朋友就有可能因為我做的事情而有所改變。」我很想知道,到底畢馬龍效應能否在一些常常有問題的小朋友身上看到效用,表現優異的小朋友,我相信一定有很多的老師們在他們身上投入了許多的關愛,當然也包括我,但我更希望能為其他的孩子們做點什麼,除了讓好的小朋友繼續保持下去,也希望能有機會看到其他的孩子們都能在正確的道路上循序的往前邁進。

在教學的過程裡,應該包括著「教」與「學」,老師們除了將所會的知識與學生分享外,也必定會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不一樣的事情,對於學生我最大的要求便是他們的學習與待人接物的「態度」,可是有些時候,又會因為與學生過於親近而造成他們過於放肆,尺度的拿捏似乎不是那麼的簡單,這讓我很疑惑,到底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呢?我明白自己還不是一個一百分的好老師,但在未來,我會盡力的多和其他老師們學習與討教,期待看到學生們透過學習,而從毛毛蟲蛻變成美麗的蝴蝶時,我也能夠透過學習,讓自己擁有越來越多的正面能量,並不斷的成長與茁壯。

我不曉得這樣的想法是對還是錯 在教學的路上

我知道我不能一直活在其他老師的保護傘下

第一年教書有任何問題 幾乎都可以用教學經驗不足當藉口

但之後呢?

有一天 我必須離開老師們的保護 獨立的展開翅膀

在那之前 我必須要用更快的學習速度去努力學習

並找到自己在教學上想表現出的定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乖小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